一九五九年之后啊,老彭德怀就告别了中南海,转身住进了那个充满故事的吴家花园,开始了他的新日子。
彭德怀深知自己眼下的境况,于是他把身旁的工作人员一一叫到跟前,缓缓开口,道出了心里话:“大伙儿说说看,心里有啥打算,直接跟领导讲。我这边呢,怕是没法再留各位了。这么多年,真是多亏了你们的陪伴和照料,心里头感激不尽啊……”
当彭德怀那番深沉的话语落下,在场的每一个人,心里都像被五味瓶打翻了一般,滋味难以言明。
景希珍,那可是彭德怀彭总的铁杆警卫员。一听说要表态,他立马站了出来,斩钉截铁地说:“彭总走到哪儿,我这条命就跟到哪儿,绝不含糊!”
于是乎,景希珍踏上了跟随彭大将军前往吴家花园的旅程。那吴家花园啊,房子寥寥可数,还透着几分岁月的沧桑,显得破破烂烂的。可那院子倒是挺敞亮,一眼望去,心旷神怡。彭德怀大将军一看,乐呵上了,嘴角一咧,对景希珍笑道:“咱自己动手,丰衣足食嘛!我打算在这院子里撒上些粮食种子,该种点啥种点啥……”
你瞧,那位开国元帅彭德怀,脱下战袍拿起锄头,干起农活来简直像个行家。他手下的土地仿佛听话的孩子,迅速就被他翻了个遍。不仅如此,他还细心地种上了各式瓜果蔬菜,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彭老总啊,他每天除了埋头在书海里遨游,还会时不时溜达到自己的小菜园,瞅瞅那些绿油油的蔬菜。而且,他还有个习惯,就是爱到外面去溜达溜达,跟乡亲们拉拉家常。刚开始那会儿,乡亲们都不认识这位大人物,只觉得这位老兄对田里的活儿挺上心,时常能看到他卷起袖子,帮着大伙儿一块儿忙活。
后来啊,大伙儿意外知晓了彭老总的真实身份,一时间,心里头那个激动劲儿,别提了!一个个迫不及待地就往彭老总那儿赶,就想亲眼见见这位大人物。彭老总呢,一点架子都没有,乐呵呵地迎接着每一位来访的朋友。他还特别喜欢跟大家伙聊天,尤其对那些田间地头的技术活儿,听得津津有味,时不时还向大伙儿请教呢……
回想起那段日子,中南海里负责放电影的同志心里总惦记着彭老总,时不时就给他安排一场电影。电影放映那天,彭老总可高兴了,他总忘不了邀请村里的乡亲们一起来凑热闹。大伙儿搬来小板凳,围坐在一起,跟着电影里的情节时而欢笑,时而鼓掌,那氛围,真是融洽得跟一家人似的。
一九六一年的冬天,彭老总心里头琢磨着,得给毛主席写封信,说说他想回湖南老家瞅瞅的愿望。毛主席收到彭德怀这满怀深情的信后,二话不说就点了头。彭老总这回回乡,可不是随便走走,他是打心底里惦记着家乡的父老乡亲和那片土地的真实模样。他穿上厚实的棉衣,踏上了回乡的路。几个月的时间里,他走村串户,跟乡亲们拉家常,问收成,把农村的点点滴滴都装进了心里。等到从老家回来,彭老总直奔吴家花园,拿起笔就开始写。他要把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,一五一十地写成报告,好让党中央也了解了解农村的真实情况。这不,报告很快就写好了,他小心翼翼地封好,交给了党中央。
在那遥远的农村,日子似乎在悄悄发生着变化,可村里人的生活却依旧艰难。他们餐桌上的饭菜总是显得那么单薄,肚子常常得不到满足的慰藉。想买点啥补给一下,却发现好多东西在村里根本就买不到,真是让人无奈又心酸。
在吴家花园的那些时光里,彭大将军有个爱好,那就是手不释卷。他不仅自己喜欢埋头于书海,还时常念叨着景希珍他们:“你们几个,在这园子里清闲着,没啥大事缠身,这不正是读书学习的好时机嘛!可你们倒好,整天就知道瞎聊天,吹牛皮……”
记得那天,彭老总的一席话,让景希珍他们几个的脸颊瞬间像熟透的苹果,羞得通红。从那以后,他们就像是被点醒的孩子,紧紧跟着彭老总的步伐,一头扎进了书海,用心地读,刻苦地学。说真的,那段日子,他们从彭老总那里得到的,可真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啊。
一九六五年的某一天,彭老总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新篇章——被正式任命为三线建设的副总指挥。当这个消息传到景希珍耳里时,他心里那股子高兴劲儿,简直比吃了蜜还甜。他深知,彭老总心里一直揣着个火热的梦想,那就是要实实在在地为国家、为人民再出一份力。这不,梦想成真了,景希珍能不为彭老总感到由衷的高兴吗?
一九六五年十一月二十八号那天下午,彭老总领着景希珍他们一行人,迈着大步走上了开往南方的特别列车。经过两天的颠簸,在三十号的晚上,他们顺顺利利地到达了成都。到了成都,彭老总被安排住进了永新巷七号的一个小巧别致的院子里,那院子就像是专门为他准备的一样,安静又舒适。而他在成都的日常生活,就交给了中共中央西南局管理局的同志们来细心照料。
彭老总踏上了新的工作岗位,一坐下来,就先认真听了建委同志们的详细汇报。听完之后,他二话不说,立马换上便装,亲自踏上了调研的征途。
有一次,彭老总带着警卫员景希珍他们一行人,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四川西昌。一上午时间,他们都在这里忙着了解情况,彭老总更是耐心地听着当地负责同志的汇报,眉头时而紧锁,时而舒展。转眼间,太阳都爬到头顶了,一看表,都中午十二点了。当地同志非常热情,说啥也不让彭老总他们走,非要留下来吃顿饭。盛情难却,彭老总他们也就只好留下了。吃完饭,彭老总一抹嘴,转头对景希珍说:“小景啊,你去把饭钱还有粮给结了。”
付完账款和粮票,彭老总他们一行人便回到了招待所。刚坐下,彭老总就朝景希珍伸出手,笑眯眯地说:“小景,把刚才吃饭的那个小票子给我瞅瞅。”景希珍赶忙递上,彭老总接过,戴上老花镜,眯着眼端详了一会儿,忽然抬头道:“小景,你这账算得不对头啊,少说也得15块大洋呢!来来来,我这儿有钱,你赶紧拿去给补上!”
景希珍笑了笑,摆摆手说:“这事儿得按人家的规矩来,人家张开口要多少,咱们就得痛痛快快地给多少,不是吗……”
一听这话,彭老总的脸色沉了下来,他摆摆手说道:“咱们可不能干那占公家便宜的事儿!”
那一天,彭老总硬是不依不饶,非得把饭钱的差价给补上,这事才算罢休。说起来,彭老总啊,他就是这样一个人,他的故事多了去了:不管啥时候,啥环境,他心里头那股为人民服务的劲儿,愣是一点儿没变,始终如一!
在那段日子里,景希珍跟在彭老总身旁,就像海绵吸水一样,不断汲取着知识与智慧。他对彭老总,那是由衷的敬仰,觉得彭老总这个人,真是没得挑,让人打心底里佩服。
1966年,时局的风云变幻莫测,景希珍和彭老总终究还是走到了分别的路口。那天,彭老总踏上了北上的专列,景希珍心急如焚地赶到火车站,想要再见他一面。火车即将启动,景希珍使出了浑身解数,好不容易挤到了彭老总面前:“老总,我赶来见您最后一面了!以后的日子,您若是有啥需要,尽管写信告诉我,我无论如何都会给您送去的……”
彭德怀原本闭目养神,突然间,一阵熟悉的声音飘入耳畔。他猛地睁开眼,身子一挺,迅速坐了起来,紧接着,一把抓住了景希珍的手,满脸笑意地说:“太好了!真是太好了!景希珍啊,我可得好好谢谢你……”
哎,真可惜啊,景希珍刚想和彭老总好好聊聊,屁股还没坐热呢,就被急匆匆地喊走了。彭老总那边似乎也挺不舍的,但没办法,事儿多嘛,只能匆匆几句,景希珍就被催促着踏上了离开的路。
景希珍啊,他自1950年起就陪伴在彭老总身旁,岁月流转,他们之间的感情深得像老树根一样。可谁能想到,最后他们竟然是以那样的一种方式说了再见,真是让人心里头觉得凄凉得很!
没过多久,景希珍,那个曾经紧紧跟在彭老总身边的警卫员,也被叫到了北京,说是要接受调查。刚来那会儿,景希珍还算自由,没人盯着他,他便满北京城地溜达,四处打听彭老总的消息。可日子一天天过去,他跑遍了能想到的地方,问遍了可能知情的人,却始终没能得到彭老总的一点儿音讯。
经过一番仔细琢磨和多方打听,大伙儿终于搞清楚了,景希珍那儿啊,真的是清清白白,啥事儿没有。这么一来,对方也就松了口气,直截了当地说:
那以后啊,你们可得下功夫去钻研毛主席的那些宝贝书,让它们成为你们的良师益友。得用心去体会,让自己的政治思想像小树苗一样,一点点长高长壮……
回到成都后,景希珍心里像迷了路的孩子,不知道下一步该往哪儿迈。他琢磨来琢磨去,最后决定给组织写封信,说说心里的困惑。没想到,这封信还真起了作用,中央军委很快就给成都军区发了话,让他们好好安顿景希珍他们这些人。
话说景希珍,在成都军区的妥善安排下,踏上了前往内江军分区的新征程,最终在资阳县武装部找到了他的新舞台,开始了他的工作生涯。
景希珍在即将踏上新岗位的旅程前,手头还攥着彭老总留下的一些物件,像是那些沉甸甸的书籍。他心里琢磨着这些宝贝的去处,于是就给军区写了封申请。没多久,军区那边回了话,跟他说:“景希珍,你把那些东西都好好规整规整,然后送到后勤部,让他们帮着照看吧!”
在那些随后的日子里,景希珍像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,一边埋头苦干着自己的工作,一边心里总惦记着要找到彭老总的消息。可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个玩笑,直到有一天,他得知彭老总竟然在1974年11月29日悄悄地走了。那一刻,景希珍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,泪水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,心里头那个难受啊,就像被一块大石头压着。他的脑海里,开始一幕幕回放起和彭老总共度的那些时光……
景希珍到了晚年,心里头老惦记着那些年和彭老总一起走过的日子。于是,他坐下来,细细地回味,把自己和彭老总之间的点点滴滴故事,像串珠子一样串了起来,写成了两本书。一本叫《在彭总身边》,讲的是他紧跟彭老总左右的那些时光;另一本呢,叫《跟随彭总》,说的还是他伴着彭老总一路走来的那些事儿。两本书,就这么出版了,留给了后人去看。
在那两本沉甸甸的书页间,景希珍娓娓道来,彭老总那巍峨如山的人格,仿佛就在我们眼前矗立。他的革命信念,坚韧得像磐石一般,让人由衷地生出敬佩之情,心里头满满的都是对这位老英雄的崇敬!
#百家说史迎新春#
